打开《731》的评论区靠谱股票配资门户,差评能刷出好几屏:“剧情像越狱片”“喜剧元素太出戏”“比《黑太阳731》差远了”。这话听着耳熟,就像拿食堂大锅菜的标准评判博物馆的纪念餐 —— 方向从根上就偏了。
先掰扯个关键时间点:《黑太阳731》是1988年的港片,那会儿香港还没回归,距离现在快40年了。这四十年里,你能数出几部专门讲731部队的院线电影?答案是零。就像光明网评论说的,这题材 “创作之困难”,能拍出来上映本身就是奇迹。
观众吐槽的点并非空穴来风。男主王永章藏钱的滑稽桥段、越狱式的叙事框架,确实让这部该沉重的电影多了些商业片的套路。
尤其和《黑太阳731》里直接到刺眼的血腥镜头比,《731》用0.3秒的闪回、颤抖的手特写来暗示暴行,确实少了点 “冲击力”。但把这些问题当成否定整部电影的理由,就像因病历写得不工整,就否定医生救了人 —— 抓错了重点。
从0到1的突破:这电影早被某些人 “盯紧了”
导演赵林山的经历比电影本身还跌宕:筹备时被投资人泼冷水,发布会遇暴雨,自己还差点被误诊癌症。
最戳人的是他在日本取证时的遭遇—— 石井四郎老家的人居然称这个恶魔为 “阁下”,还嘲讽 “挨打的人都忘了,打人的还记着?”。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“别揭穿我们的老底”。
上映前的抵制、上映后的差评轰炸,说白了就是有人怕了。731部队的罪行比南京大屠杀更隐蔽也更反人类,他们拿活人做细菌实验、真空试验,这些事一旦被全世界看清,某些总想粉饰历史的国家根本坐不住。
而《731》偏要把这层遮羞布扯下来,在纽约、悉尼等20多个国际城市同步上映,北美首日就有3万人观影,41%还是非华语观众。这哪是普通电影?分明是带着铁证的 “历史宣讲会”。
要知道,之前不少西方人对731的了解几乎为零。这部电影就像个信使,把捂了八十年的真相递到了世界面前。这种 “破冰” 的价值,比剧情完美重要一万倍。
差评背后的猫腻:谁在害怕历史被记住?
别真以为差评都是普通观众写的。想想看,一部电影而已,犯得着让某些势力动这么大肝火?赵林山团队跨国取证时遭的白眼、上映前莫名的舆论围剿,都在说明一件事:有人不想让这段历史被年轻人记住。
更讽刺的是,越是抵制越能说明电影拍对了。就像有观众说的,比起镜头里的残酷,真实历史更让人窒息。《731》或许没做到十全十美,但它至少让45%的观众愿意带着孩子走进影院,让78%的人想给下一代讲这段历史。当孩子指着银幕问 “他们为什么要做坏事” 时,这部电影的使命就完成了一半。
那些骂电影“不够残忍” 的人,可能忘了现在的创作环境早已不同。《黑太阳731》用真实尸体拍戏的手法,放在今天既不现实也没必要。
《731》用3D扫描复原遗址,靠细节暗示传递痛苦,反而让年轻观众更能接受 —— 毕竟能让92%的人看完主动转发讨论,比单纯的感官刺激有用得多。
结语:先夸敢走第一步的人,再等后来者
说真的,《731》的缺点明眼人都能看见:人物塑造有点工具化,喜剧和严肃的平衡没做好。但就像没人会嘲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“姿势不好看”,我们也不该苛责这部四十年才等来的电影 “不够完美”。
它就像一块敲门砖,砸开了尘封的历史大门。只要这扇门开了,总有一天会有更成熟、更深刻的作品出现。毕竟能让全世界重新审视731罪行,能让孩子知道 “万家灯火的背后是先辈的牺牲”,这部电影就值得我们说一句:干得漂亮。
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